高一语文教材备课教案新编五篇( 九 )


三、布置预习
1.自读课文三、四两段,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:
若入前为寿,寿毕,请以剑舞,因击沛公于坐,杀之 。
军中无以为乐,请以剑舞 。
项泊亦拔剑起舞,常以身翼蔽沛公,庄不得击 。
此迫矣,臣请入,与之同命 。
杀人如不能举,刑人如恐不胜……
劳苦而功高如此,未有封侯之赏……
2.用自己的语言讲述“鸿门宴”上的斗争 。
3.思考下列问题:①项羽的弱点是什么?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。
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,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?
第二教时
一、复习旧课,检查预习情况:
1、提问: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厂,张良既不提议备战,更不主张退军,却只要刘邦“往见项伯,言沛公不敢背……也”.这是为什么?
数目项王(目:以眼示意,名词作动词) 。
且为所虏(且:将;为所:为之所,省略之) 。
客何为者(何为:为何,干什么;者,代词,“何为”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。)
二、读讲课文三、四两段:
第三段:
1.指名学生讲述第三段的内容,要求明确交代本段的事件 。
第一件事“刘邦谢罪”,第二件事“项王设宴,第三件事“范增举玦”,第四件事“项庄舞剑” 。
2、提问:刘邦谢罪是否诚心,何以见得?
提示:并不诚心 。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。而且,言辞虽恭,以“将军”称项羽而以“臣”自称,更强调自己“先入关破秦”,“得复见将军”都出于“不自愿,侥幸而已,但却绝不认错,更把责任推给“小人”!(这“小人”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,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。)
3、提问:项羽“留沛公与饮”,终于演出了“项庄舞剑”企图“击沛公于坐”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。“留沛公与饮”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?
提示: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 。范增一再暗示项羽,要他下令除掉刘邦,项羽却总是“默然不应”,可见并未经过策划 。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,虽然阴狠,却并不示明,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,而项伯又出面援救,终于不了了之 。
4、提问:“项庄舞剑”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?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?
提示:“项王留沛公与饮”,情节已趋缓和,“舞剑”事件发生,形势再度紧张起来,从而引出了“樊哈闯帐”,故事推向高潮 。
成语是“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”,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。
第四段:
1、指名试讲课文,师生共同订正 。
2、分角色朗读课文,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。
3、提问:“樊哙闯帐”是故事的高潮 。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?写“樊哙闯帐”的目的是什么?(是不是“喧宾夺主”)
提示: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,形神兼备 。
语言描写:“此迫矣!臣请入,与之同命” 。语句短促急迫,紧张的形势,急迫的心态,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。
行动描写:“带剑拥盾入军门”,“侧其盾以撞,卫士仆地”,“立而饮之”,“拔剑切而叹之”,无所顾忌,无所畏惧,何等英武 。
外貌描写:“瞑目视项工”,头发上指,目眺尽裂”,着墨不多,却极为传神 。
浓墨重彩写樊哙,既衬托了项羽、刘邦,更突出了张良 。
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,刘邦信而用之,项羽感其“义”,赞其“勇”,赐酒、赐意、赐坐,张良则是“导演”兼“舞台调度”,一切全由张良策划,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。
4、提问: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,“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”,对不对?如有区别,区别在哪里?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?
提示: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,但侧重点不同 。刘邦在于辩解,强调的是自己“不敢倍德”,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“义”,首先申明自己“死且不避”,继而陈述秦王“杀人如不能举,刑人如恐不胜,天下皆叛之”,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 。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,沛公虽然先人咸阳,却又“还军霸上,以待大王来”,言沛公“劳苦功高”,责项羽“听细说欲” 。从策略上看,“以攻为守” 。
5、自由诵读课文(或数人;或几组分角色读三、四两段) 。
6、完成“思考和练习”二、四两题 。
三、布置预习
1、自读课文五、六两段,疏通文字 。
2、概括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。
第三教时
一、复习提问,导入新课: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