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谢邀请 。
古代的文字是如何拼读和传播的,这个题目很大,完全说清楚就是一本专著了 。
咱们只能“撮其要者”,简而言之 。
一
甲骨文之前是否还有文字,现在尚无定论 。所以,甲骨文之前的“拼读和传播”就可以不讨论了 。
甲骨文,肯定是成熟文字了,可以从甲骨文说起 。
学者们考证,殷商时期,存在一个贞人集团 。他们负责占卜等事宜,负责人世与神灵的沟通 。当时的文字,掌握在他们“手里”——不止甲骨文,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。学者们认为,当时的主要书写工具是毛笔 。甲骨上,确实发现了用毛笔书写的朱字 。
徐中舒先生进一步考证,贞人集团中,存在着“儒”这个团体,住于“儒丘” 。“儒”的甲骨文,写为“需”,为“人之腋下有水滴之象形” 。这是说,这些人,在祭祀之前,是要沐浴净身的,以表虔诚 。
孔子原籍宋国,为商族之后,亦当为“需人”之后,所以才有了儒家 。
儒家这一集团内部,一定是有文字传承办法的 。基本的方法,一定是和孔门弟子三千,贤人七十二这种形式有关的 。
殷商的时候,文字的传播,包括拼读,是在贞人、 “需人”族群内部通过 “办学”或口耳相传实现的 。
二
周代,族群或“职业”仍然是文字传承的一个重要渠道,比如儒的族群和家族内部,史官的家学等等 。
除此之外,办学已成为惯例 。
孟子说:“夏曰校,殷曰序,周曰庠,学则三代共之 。”
夏和商,不必多说了 。周代,是有庠有学的 。
《学记》曰:“古之教者,家有塾,党有庠,术有序,国有学 。”
国有学,是说国家的学校,其教育的内容关乎国家管理,叫“大学” 。党有庠,是乡学,讲知识,其教育内容叫“小学” 。庠、校、序,都是平民小学 。贵族的小学叫“塾”
小学所教的知识里,包括文字 。
《汉志》曰——
古者八岁入小学,故《周官》保氏,掌养国子,教之六书 。谓象形、象事、象意、象声、转注、假借,造字之本也 。
三
既然有了学校,有没有课本呢?
从目前掌握的史籍看,周代开始,就应该有课本 。
比如,现在知道,先秦时期,即有童蒙识字的课本《史籀篇》 。稍后,有《苍颉》、《爰历》、《博学》 。
西汉,有司马相如编的《凡将篇》;史游编的《急就篇》;扬雄顺续《苍颉》的《训纂篇》 。
后来又有贾魴又补充的《滂熹篇》,等等 。
这些见于史籍记载,未见记载应当还有 。
上述这些识字课本的体例,基本是杂取若干字,编成四言、六言或七言的谐韵的文句 。其目的,仅仅是为了使儿童读起来顺口,容易记诵,至于对字形、字音、字义则并不加以解析 。
书中不加解释,就要靠老师的耳提面命了 。所以,读音和释义上,不规范是肯定的 。
四
周朝及至春秋战国,疆土面积已经很大 。
群雄争霸,各国文字差异越发明显,方言迥异 。
孟子说:“有楚大夫于此,欲其子之齐语,则使齐人傅诸?使楚人傅诸?”是说,一个楚国大夫想让他的儿子讲齐国话,那到底是该请个楚国老师教呢,还是请个齐国老师教?
秦始皇统一中国,车同轨书同文,六国文字,被以秦国的小篆统一了 。这大部分算好事 。
但是,他又焚书 。弄得后世看不懂残存的六国文字写成的书了 。
最长不过百年,汉代的文人对先秦的文字和文化已经一头雾水 。
此时,有了三本重要的书籍——《说文解字》、《方言》和《尔雅》 。
扬雄的《方言》,把当时能够搜集到各国方言,北到朝鲜,南到百越,做了很重要的解释 。
《尔雅》,“尔”即“迩”,亲近、接近的意思;“雅”,即“夏”或“正” 。连起来的意思,是“追寻正根儿”——追寻中原文化的正根儿 。这是部辞书,收词语4300多个,分为2091个条目 。本20篇,现存19篇,分为“释诂”、“释言”、“释训”、“释亲”、“释宫”、“释器”、“释乐(yuè)”、“释天”、“释地”、“释丘”、“释山”、“释水”、“释草”、“释木”、“释虫”、“释鱼”、“释鸟”、“释兽”、“释畜(chù)” 。相当于现在的百科全书 。
《说文》,则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、说解字义、辨识声读的字典 。
五
《说文》辨识声读的方法,一叫“比次声音,说明字义” 。比如,释“瑗”曰:“大孔璧 。人君上除陛以相引 。从玉,爰声 。”这是以“相引”解释“瑗”的命名 。古时,“引”“爰”同音,本为一语 。
推荐阅读
- 吃皮冻的好处和坏处
- 寿喜锅汁放多少 超市买的寿喜锅汁怎么用
- 制作猪肚鸡汤的做法窍门 猪肚鸡汤的做法窍门
- 裴川贝瑶的小说叫什么 裴川贝瑶小说叫什么名字
- 如何维护乳胶床垫
- 喝隔夜的白开水对身体有害吗
- 苏格兰足球超级联赛的水平如何
- 白果熬粥最多放5粒,但是一般情况放2~3粒是比较合适的 白果熬粥最多放几粒
- 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,哪些星座一见到喜欢的人就忍不住“脸红”?
- 海瓜子怎么做好吃的全部内容 海瓜子怎么做好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