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宗十三位祖师分别是哪十三位( 二 )


三宗教人,都向心归 。禅为去相,去相到心;净土去污,去污见心;密护心法,护而见心 。三教别法,同说一心 。三教如同三条河流,虽发源地不同,但入海时仅有一个入海口,这个“口”就是相和离相 。要想成佛,必离相,必不能着 。
着相就像堵住了河流的入海口,那河流没进入大海啊 。所以不管哪门所教,要想成就佛道,最终必须来到相和离相之教上,否则,无道可教,无佛可成 。见相离相,是佛;见相不离,是着 。无论哪门之修,最后,请从相上离去,请从相上见佛 。但记住,没相佛不显,没佛相何在?相即是佛,佛即是相,相佛不二 。
净土宗的戒律观
慧净上人
首先,恭喜大家受戒回来,成为一个如实的出家人 。
受戒,是出家人最基本的身份代表,至少要受过沙弥戒或者式叉摩那戒,出家没有受戒,严格来讲不算是出家人 。然而我们是专修净土法门,对净土法门的戒律观,我分五点说明 。
第一,持戒不依戒 。
持戒是出家人最基本的生活与修行,在佛陀时代还没有宗派之分,只要是出家人都要受戒守戒,以戒为本 。佛教到了中国分为八宗,但八宗也都必须要受戒守戒 。
八大宗派之中除了净土宗,其他宗派都是圣道门,属于自力难行道,不是他力易行道 。我们是净土门,属于他力易行道,所以我们是持戒不依戒 。
圣道门之各宗各派,都要受戒、持戒,而且要持戒清净,之后由戒生定,由定发慧 。戒定慧是圣道门的过程,戒又是圣道门的基本功,所谓「戒为无上菩提本,应当一心持净戒」,没有戒,谈不上定跟慧 。修圣道门是靠自力,靠自力修戒定慧三学,三学成就而了脱生死,成就佛果;但持戒清净很困难,无戒则无定慧,无定慧则不能了生死成佛道,这样就失去了出家受戒的终极目的 。
但是,即使持戒清净也还不是解脱,因为那只是基本而已 。戒是防非止恶,防止三业之中的身业与口业,而意业要靠定,成佛更要靠定与慧 。
对净土宗的出家众来讲,也是要受戒守戒,但即使持戒清净,也不靠戒的功德,不依靠戒到极乐世界,完全都依靠弥陀救度,依靠弥陀名号 。所以对净土宗的出家众来讲,对戒律,是持戒但不依靠戒 。
第二点,持戒之精神 。
【净土宗十三位祖师分别是哪十三位】
即使受了戒──不管比丘戒、比丘尼戒也好,沙弥戒、沙弥尼戒也好,我们能做得到吗?做到又能做到几分呢?其实我们是做不到的 。老实讲,如果能够不犯根本大戒,可说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。事实说来,即使受了戒,我们也有意无意的在犯其他的戒,乃至根本大戒 。
戒,是佛陀二千五百年前,在印度随着当时时节因缘,也就是当时的人事境物而制订种种的戒律,现在时空遥隔这么久、这么远了,虽然很多戒条未必适合现代与适合当地,但基本上大部份还是我们所应该遵守的──可是其实我们也做不到 。
印光大师专修净土法门,对净土法门的戒律做了一个戒律观,很简单但也很扼要,就是「粗持重戒,老实念佛」 。这个就是净土宗不论出家在家所应该遵守的 。
可是我们还是有意、无意的会去犯,那怎么办呢?一方面,戒是二千五百年前所制定出来,一方面我们又做不到,所以就是 持「戒之精神」 。
也就是说,持守「戒」的精神,戒的目的要我们生活简单朴实,语言诚恳和蔼,威仪安详稳重;要我们恒常观心,防非止恶;要我们诸恶莫做、众善奉行 。我们就掌握这个精神,体会这个精神 。
既然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,那不管戒律有规范到的条文也好,没有规范到的也好,凡是恶的,凡是非的,凡是在此时、此地、此人,现在的时间、时段,现在的空间、环境,现在的人事,不应该做的,即使戒律上没有规定,我们也不可以去做 。这个就是把握着戒的精神,持守着戒的精神 。
不然戒条里面很多已是不合现在的时空,我们要怎么去遵守?这是第二个,持「戒之精神」 。
第三点,戒如照妖镜 。
我们面对戒条,这个不能做,那个不能犯,可是我们有心去持守,但无力持守,所以戒条无形中就像一面照妖镜,照出我们凡夫的本性、本来人 。
善导大师在《观经疏》说我们都有佛性,可是「垢障覆深,无由显照」 。又说我们是「罪恶生死凡夫,无有出离之缘」 。这两段话,可以说是惊天动地,惊心触目!
有佛性,可是被贪瞋痴深重的覆盖着,无法显现,那注定永远地没办法成佛;现是罪恶生死凡夫,无有出离之缘,那肯定永远都在六道里面 。六道得生人天是很稀少的,往往都是在三恶道,那岂不是更让我们仰天伏地,嚎啕大哭,甚至无声无泪,无法形容地伤恸至极!所以看到这两段法语真的是惊天动地,触目惊心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