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年级物理第二章教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教案( 四 )


利用机械或人工将同一大堆砖从地上搬到五楼,你会选用什么方法?
学生讨论过程 。
教师点拔:在图中不知爷孙俩的体重和他们爬楼的时间,能否确定他们的功率的大小 。
教师引导:用一个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时间的概念(电功率)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?
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,理解功率的概念,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,认识功率的相关单位及计算公式 。
学生回答问题,教师作适当的讲评,加深学生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。
教师先引导学生求出所做的功,再求功率,这对学生巩固前后知识均有所帮助 。
温故而知新,对后面的学习将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。
用类比法
学生通过讨论,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有慢之分,进一步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,在此基础上对物体做功的快慢有进一步的认识 。
学生的答案可能两方面都具有,如果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逐步启发,加选先进的起重机,学生就会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深刻领悟物体做功确有快慢之分 。
学生的讨论也会出现分歧,教师就在学生的分歧中导入功率的概念,循序渐进,恰到好处 。
设疑,引出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(要比较两物体做功的快慢,可用功率直接比较) 。
通过实例讲授,让学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。
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,使学生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个具体的概念,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。
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关知识,包括公式的运用 。
知识的运用与迁移
三、通过例题训练,加深对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。
1、 想想议议:
物理学或者生活中,还有那些场合需要表示一个物理量变化快慢的?
2、例题:体重为900N的爷爷与体重为300N的小孙子举行登楼活动,楼高三层共10米 。若:
(1)爷、孙两人同时从一楼起步,半分钟后同时到达三楼;
(2)爷爷年纪大、身体较重,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,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2倍;
(3)孙子登楼用了半分钟,爷爷所用的时间是孙子的3倍 。
以上三种情况下,谁做功多?谁做功少?谁用的时间多?谁用的时间少?谁做功快?谁做功慢?
3、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例题,动手做一做 。
教师适当的引导,让学生说出经济增长率、人口增长率、频率(振动),拓展知识 。
引导学生回到前面所举的例子,通过讨论及训练,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。
学生边边思考,边动手进行计算解答 。教师把学生的答案进行投影,可进行全班讨论,加深理解 。
学生自己进行阅读、解答,教师在课室巡视,给有学习困难的学适当的帮助 。学生解答完后,教师再用解题示范,强调解题的方法和习惯 。
对各种变化率,增长率的认识,让学生拓展知识
使学生加深对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强学生对功率知识的应用能力
练习功和功率公式的应用,使学生加深认识功──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,功率──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。
小结
四、小结
请同学们总结一下,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,有哪些收获?
学生先自己总结归纳,教师引导个别代表回答并作适当的讲解 。
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,同时教师也能借此机会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,并获得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 。
点评
功率的教学一个难点,以往的教学过程按教科书的思路进行授课,课堂显得枯燥,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。本教学设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,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,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,再以想想议议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和功率的知识,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生解决实际问题,学生体现到学致用的乐趣 。本人教学实践证明,这节课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。
八年级物理第二章教案4
一、基本情况分析:
一个班共有学生25人,由于上学期才接手这个班,对他们的情况还不是太了解,只能通过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,每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,尖子生少,学困生较多,两级分化较突出 。上课时,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,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,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,进行探究性的学习,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,启发思维,提高学习的积极性,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,解决问题的能力,加之,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,这是新开设的一门科目,新科目,新起点,新观念,难教难学,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,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