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年级物理第二章教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教案( 三 )


1 。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,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。
2 。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,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,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。
教学重点
1 。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。
2 。弹力大小的计算 。
3 。实验设计与操作 。
教学难点
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。
教学方法
探究、讲授、讨论、练习
教学手段
教具准备
弹簧、钩码、泡沫塑料块、粉笔、烧瓶(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)、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、刻度尺、弹簧、钩码等等 。
教学过程
[新课导入]
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。
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,跳水时要使用跳板,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吗?由此引入新课
师:那么,这又是个什么力呢?它是怎样产生的,它的大小、方向各如何?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。
[新课教学]
[实验演示]
演示实验1: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。
演示实验2: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、弯曲与扭转 。
演示实验3:粉笔用力被折断 。
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
给出形变的定义——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。
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,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,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?
生1:没有 。
生2:可能发生了形变,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,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。
八年级物理第二章教案3
1、教学目标
1)知识与技能
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,知道功率的单位 。
2)过程与方法
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。
3)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
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,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,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,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、社会实践的意识 。
2、学习者的分析
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(大部分),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,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,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,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,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。
3、教具与学具
电化教具:多媒体课件
4、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
教学流程图
设计内容 设计意图 活动层面
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
创设情境
引入新课
一、播放多媒体素材(视频)或画面)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?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?
类似的事例还有吗?(启发思考) 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,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,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,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。
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,启发学生思考,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。
认知层面
想想议议学物理
二、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
1、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 。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。
2、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,让学生想一想,议一议谁做功最快?说出比较的依据 。
物体 所做的功 所用时间
A 1000J 5S
B 1000J 10S
C 4000J 1min
D 6000J 1min
3、联系教材,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。
4、想想议议:
【八年级物理第二章教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教案】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,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。
5、提问: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?
6、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
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。
例: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,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,表示什么意思?
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,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。
7、巩固提高:
提问: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,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?
教师启发: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,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,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 。同理,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?
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回答,由他人(同组同学或其他组同学)适当补充,
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:①做功相同,比较做功的时间,时间短的做功快;②时间相同,比较做功的多少,做功多的做功快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