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之一课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( 五 )


6、而后写邹忌思考解蔽(板书:思美)
提问:邹忌“暮寝而思之”,思的结果,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?
明确:是妻私我、妾畏我、客有求于我(板书)
串讲这一段内容 。
教师归结:邹忌从“问”到“视”,由“视”而“思”,因小悟大,终于解蔽,这不仅表现了邹忌有实事求是的精神,也深刻地揭示了“凡事不能偏听偏信”的道理 。这一段有声有色,富于情趣的描写是下段邹忌用暗示,比喻 *** 讽谏齐王的基础 。
(三)串讲、分析第二段
1、第二段大意:邹习讽谏(板书)
提问:这段中,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,讽谏齐王,用了逻辑中的类比推理 ***,说说邹忌讽谏怎样把家事、国事进行类比的?
妻私臣——宫妇左右私王
邹忌讽谏 妾畏臣——朝廷之臣畏王 王之蔽甚矣
客求臣——四境之内有求于王
(板书)
串讲第二段内容
2、教师补充归纳:邹忌用个人受蒙蔽的事来暗示“王之蔽甚矣”,他能由已及人,因小悟大,把悟得的道理推及到治理国家政事中去,这种采用设喻讲述道理,表明意见的 *** 和一般的比喻不同 。运用这种 *** 说理,语言往往显得委婉,含蓄、娓娓动听,使人易于接受 。
第二课时
一、分析、串讲第三段、第四段
1、提问:听了邹忌的分析,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?
明确:王曰:“善”乃下令:“群臣吏民……受下赏”
串讲并分析,帮助记忆
问:可见齐王是怎样的国君?
威王说的上、中、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?(批评者勇气的大小) 。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精着什么?(有改正的勇气,有振兴齐国的决心)
2、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?
明确(从纳谏令下之后“群臣进谏,门庭若市”可以看出)
继续追问:“数月之后……无可进者”这几句说明了什么?(因为纳谏除蔽,国内政治修明 。)
3、教师补充史实:齐威王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为的国君,但在他即位之初好为长夜之饮,以王诸候并伐,国事不治 。第九年,他从受蒙蔽中醒悟过来,指出即墨大夫“不事吾左右以求誉”,却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,因而赏了他,“封之万家”,阿大夫“以厚币吾左右以求誉”,而把政事弄得很糟,于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称赞过他的人,接着奋兵而出,诸候震惊,皆还齐侵地 。这是BC.370年的事,由此可见,威王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。
4、文章怎样写齐王纳谏的成效?
明确:正面写国内“三变“,侧面又简洁地以四国朝齐一句话,反衬齐王纳谏之成效 。
二、总结全文
1、讨论邹忌的讽谏 ***
师指出:历代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:直谏和讽谏 。请同学们思考,是否学过“直谏“的文章,这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?
明确:直谏,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,初中同学们学过《出师表》,指出“臣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,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” 。这段话就是直谏,其内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体相同 。
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 *** 启发君主,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,这种办法语言委婉,说理深刻,听者乐于接受 。
对比一下,若本文直截了当地写“邹忌为齐威王相,入朝见威王,曰:“臣尝服衣冠而窥镜……”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,然后接下去再说:“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,便索然寡味,毫无艺术特色 。
[这一段分析可放在之一课时,串讲完之一段后进行]
2、文章“三三”结构
本文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,妻、妾、客是三层,“私我、畏我,有求于我”是三层,“官妇左右”,“朝廷之臣”,“四境之内”是三层,上中下赏是三层,“令初下,数月之后,期年之后,又是三层 。”
再看,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在时间上是三层,“朝”“旦日”“明日”,邹忌的思想转变也是三层:“孰视……,窥镜自视,暮寝而思之……” 。全部事态发展也是三层,邹忌讽谏一层,齐王纳谏一层,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。
结构层次很别致:
3、情节完整,人物生动
叙事简洁,剪裁巧妙
语言生动幽默
三、完成课后练习
板书设计:
邹忌讽齐王纳谏
问美
邹忌比美 比美
思美
妻私我——官妇左右私王
邹忌讽谏 妾畏我——朝廷之臣畏王 王之蔽其矣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