滑膜炎偏方 远离滑膜炎痛苦( 三 )


3.川穹散方
取川穹45克 , 研成细末 , 分装在用薄布缝成的布袋里 , 每布袋装药末15克 。 以胶带固定于膝盖 , 直接与患处接触 , 每次用药1袋 , 每天换药1次 , 可以多个药袋交替使用 , 换下的药袋晒干后仍可再用 。
4:仙人掌外敷方
取仙人掌适量 , 将两面的毛刺用刀刮去 , 然后剖成二半 , 用剖开的一面敷于滑膜炎疼痛处 , 外用胶布固定 , 敷12小时后再换另半片 。 冬天可将剖开的一面放在热锅内烘3—4分钟 , 待烘热后敷于患处 , 一般于晚上贴敷 。
5:当归消痛膏
当归、丹参、乳香、牛膝、元胡、鸡血藤等十几味名贵中药材炮制而成的通膜消痛膏 , 具有活血通络、祛瘀止痛、消肿生肌、修复滑膜之效 , 从舒筋活络根本入手 , 可以有效治愈各类滑膜炎 。
6:猪苓汤(利湿之剂)
效果
利湿泻热 。
组成
猪苓、茯苓、泽泻、滑石、阿胶 。
方源
《内经·灵兰秘典论》:“膀胱者 , 州都之官 , 津液藏焉 , 气化则能出矣” 。
《内经·至真要大论》:“诸湿肿满 , 皆属于脾” 。
用法
捣为散 , 以白饮和服方寸匕(6g) , 日三服 , 多饮暖水 , 汗出愈 , 如法将息 。
方解
五苓散治太阳府 , 泽泻白术与二苓 , 温阳化气添桂枝 , 利便解表治水停 。
主治
1.蓄水证
小便不利 , 头痛微热 , 烦渴欲饮 , 甚则水入即吐 , 舌苔白 , 脉浮 。
2.水湿内停
水肿 , 泄泻 , 小便不利 , 以及霍乱等 。
3.痰饮
脐下动悸 , 吐涎沫而头眩 , 或短气而咳者 。
功用
利水渗湿 , 温阳化气 。
病机
太阳表邪未解 , 内传太阳膀胱腑 , 致膀胱气化不利 , 水蓄下焦 , 而成太阳经腑同病 。 外有太阳表邪 , 故头痛发热脉浮;内传太阳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 , 则小便不利 , 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输布 , 则烦渴引饮 , 饮入之水不得输布则水入即吐 , 而成水逆 。
运用
1.本方为利水之剂 , 所治诸证以小便不利 , 舌苔白 , 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。
2.若水肿兼有表证者 , 可与越婢汤合用;水湿壅盛者 , 可与五皮散合用;泄泻偏于热者 , 须去桂枝 , 加车前子、木通以利水清热 。
3.常用于肾炎、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 , 以及急性肠炎、尿潴留、脑积水等 , 属水湿内盛者 。
注意事项
1.入汤剂不宜久煎 。
2.湿热者忌用 , 且本方不宜常服 。
附方一
茵陈五苓散(《金匮要略》)
组成
茵陈蒿末4g、五苓散2g 。
用法
上二味和 , 先食饮方寸匕6g , 日三服 。
功用
【滑膜炎偏方 远离滑膜炎痛苦】利湿退黄 。
主治
湿热黄疸 , 湿多热少 , 小便不利等证 。
附方二
四苓散(《明医指掌》)
组成
白术、茯苓、猪苓、泽泻各9g 。
用法
水煎服 。
功用
渗湿利水 。
主治
内伤饮食有湿 , 小便赤少 , 大便溏泄 。
附方三
胃苓汤(《丹溪心法》)
组成
五苓散、平胃散各3g 。
用法
上合和 , 姜枣汤 , 空心服 。
功用
祛湿和胃 , 行气利水 。
主治
夏秋之间 , 脾胃伤冷 , 水谷不分 , 泄泻不止 。
以上三方鉴别
以上三方均为五苓散加减而成 。 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 , 功专淡渗利水 , 主治水湿内停 , 小便不利诸证 。 胃苓汤系平胃散与五苓散合用 , 具有行气利水 , 祛湿和胃之功 , 主要用于水湿内盛的泄泻、水肿 , 小便不利等 。 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加入倍量之茵陈 , 具有利湿清热退黄作用 , 适用于黄疸病 , 属于湿多热少 , 小便不利者 。
老年人滑膜炎的治疗偏方
偏方1
密陀僧治疗法
密陀僧末10-15克 , 用密陀僧末加桐油调匀 , 摊贴患处 。
偏方2
地龙通络法
鲜地龙(蚯蚓)2-3条 , 活蚯蚓数条加白糖适量 , 使其化为粘液 , 穿山甲20g , 白芥子lOg混合 , 研成末 , 取鲜生姜10g捣泥 。 搅匀 , 敷于膝关节疼痛处 , 用纱布固定 , 并用暖水袋热敷 , 每天2次 , 每次40min , 连用7天 , 21天为1个疗程 。
偏方3
生乌治疗法
方解
辛苦大热 。 搜风胜湿 , 开顽痰 。 治顽疮 , 以毒攻毒 。
使用方法
生川乌、生草乌各50克 。 治疗方法:将上味共研为极细的粉末 , 装入纱布袋内缝合后扎敷于疼痛患处 , 隔日换1次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