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( 二 )


②副词:表示推测、反问等语气,可译为“大概”“难道”,或者不译 。例: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 。(《马说》)(句中第一个“其”表反问,可译为“难道”;第二个“其”表猜测语气,可译为“大概” 。编者注)
9.且 ①副词: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、出现是暂时的,可译为“姑且”“暂时”等 。例: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!(《石壕吏》)B.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、出现,可译为“将要”“快要”等 。例: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 。(《愚公移山》)
②连词:表示递进关系,可译为“况且”“尚且”等 。例
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(《马说》)
10.虽 连词:A.表示假设,可译为“即使” 。例: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 。(《愚公移山》)B.表示转折,可译为“可是” 。例: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 。(《曹刿论战》)
11.遂 副词:A.表示结果,可译为“终于”“结果”“竟然”等 。例:寻向所志,遂迷,不复得路 。(《桃花源记》)B.表示顺承,可译为“于是”“随即”等 。例: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。(《记承天寺夜游》)
12.也 ①语气助词,用在句末:A.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,可译为“啊”“呀”,或不译 。例: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。(《出师表》)B.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,可译为“呢”“吗”,或不译 。例:若为佣耕,何富贵也?(《陈涉世家》)C.表示祈使、命令、劝阻语气,可译为“啊”“呀”“吧”等 。例:此中人语云:“不足为外人道也 。”(《桃花源记》)
②语气助词,用在句子中间:表示停顿,舒缓语气,引起下文,可译为“啊”“呀”等,或不译 。例:则其读书也必专,而其归书也必速 。(《黄生借书说》)

13.已 副词:A.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、出现,可译为“已”“已经”等 。例: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 。(《早发白帝城》) B.与“而”组成固定词组,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,可译为“不久” 。例:已而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 。(《醉翁亭记》)
14.以 ①介词:A.表示动作行为发生、出现的原因,可译为“因为”“由于” 。例:而吾以捕蛇独存 。(《捕蛇者说》)B.表示工具、手段、方式,可译为“用”“拿”等 。例:媵人持汤沃灌,以衾拥覆 。(《送东阳马生序》)C.表示时间、处所或范围,可译为“在”“于”“从”等 。例:以弱为强者,非惟天时,抑亦人谋 。(《隆中对》)
②连词:A.表示目的,可译为“来” 。例: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。(《出师表》)B.连接分句,表示结果,可译为“才”“因而”等 。例: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 。(《出师表》)
15.矣 语气词:A.表示已然,可译为“了” 。例:不可,吾既已言矣 。(《公输》)B.表示肯定语气,可译为“了”,也可不译 。例: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 。(《论语 。为政》)C.表示感叹语气,可译为“啊”“了” 。例:甚矣,汝之不惠!(《愚公移山》)
16.于 介词:A.表示时间,可译为“在”“到……时”等 。例:于时冰皮始解,波色乍明 。(《满井游记》)B.表示
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
十年春,齐师伐我 。公将战,曹刿请见 。其乡人曰:“肉食者鄙谋之,又何间焉?”刿曰: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 。乃入见 。
问何以战 。公曰:“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 。”对曰:“小惠未徧,民弗从也 。”公曰:“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 。”对曰:“小信未孚,神弗福也 。”公曰:“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 。”对曰:“忠之属也,可以一战 。战则请从 。”公与之乘,战于长勺 。公将鼓之 。刿曰:“未可 。”齐人三鼓 。刿曰:“可矣 。”齐师败绩 。公将驰之 。刿曰:“未可 。”下视其辙,登轼望之,曰:“可矣 。”遂逐齐师 。
既克,公问其故 。对曰:“夫战,勇气也,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 。彼竭我盈,故克之 。夫大国,难测也,惧有伏焉 。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,故逐之 。
课文下面注释:
1、选自《左传》 。《左传》,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,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。本文所写的战争又称“长勺之战” 。
【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】2、肉食者:这里指居高位、享厚禄的人 。
3、间():参与 。
4、鄙:鄙陋 。这里指目光短浅 。
5、何以战:就是“以何战”,凭借什么作战?以,凭、靠 。

推荐阅读